281.第281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越沧海》


    第(2/3)页

    搅车是一种形似后世给稻谷和小麦脱粒(把穗子和茎秆脱离开)的工具,只是加上了盛载堆的车体。椎弓么,便是弹的弓了。这些东西从技术含量上来说,都是一点就透的东西,任何一个工匠只要看了图样,便可以直接依葫芦画瓢批量制造出来。

    ……

    钱惟昱观摩了半晌,也问了不少问题,还和蒋洁茹讨论了一番。得出“如今的纺织机械哪怕吸收了黎族的技术之后,对生产效率的改良效果依然不大,唯一的革命性改变,只是可以把这种原本没有充分利用的作物给利用起来。而且黎人机械地可仿制性太强、一旦传入中原后,被各国山寨的可能性非常大”的结论。

    这个结论让钱惟昱着实有些颓丧。看来依靠现有汉族、黎族之间的技术交流、取长补短还是不够的。要想把纺织业做成吴越国,至少是中吴军节度使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要集思广益,发挥钱惟昱自己的先进指导思想,配合织造工匠们的经验和沈默等科学狂人的机械研发优势,进一步改良才是。

    蘸了一下笔墨,钱惟昱在纸上写下了几个阶段,分别是“制、制线、织布”然后和蒋洁茹分段讨论。

    “小茹,千头万绪,暂且也不好厘清;咱便按照织造的顺序,分段来看好了。抛却那些种植、种桑养蚕之类的农家环节不谈。要想完成织造,首先第一步是制——如果对应绸缎和麻布,那便是缫丝和沤麻。

    制部分,咱汉人此前确实较为落后,没有椎弓,没有搅车,偶尔要处理,也都是以手剥桃去籽,然后用手搓拉伸的纤维长度。如今有了黎人的两项器械,制所费的工时在织造布的整个过程中已经降到了最低——

    弹一次,可得无籽数十斤,耗时不过一个时辰,最终可织成布四五匹。而纺纱、织成四五匹布需要一个女工十余日劳作、六七十个时辰干活,也就是说弹只占了整个工时的八十分之一,这段时间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再省的了。要想加快,便该在纺线和织布两个主要矛盾环节寻求改良。

    当然了,至于制丝麻等物,如今倒是可以略略改良一些——为夫也看这些女工操作过了,如今民间沤麻和煮茧都是直接用的水。如果可以寻得一些可以使丝胶和麻杆青皮脱离分解的碱性溶液来浸泡烧煮的话,也能让麻纤维捻条和蚕茧抽丝快上不少。不过这件事情,为夫准备到时候让清凉去做,她最善化学之道,咱这边便不用管了。”

    蒋洁茹按照钱惟昱的思路,把三段工序每一阶段的生产耗时都写在纸上:“织造素色布一匹,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弹用时一刻,纺线用时四个时辰、织布用时十二个时辰。织造素色绢帛一匹,阔一尺八寸、长四丈;煮茧抽丝用时三刻——碱水煮茧后假定减为半个时辰;缫丝用时四个时辰,织帛耗时十二个时辰。”

    写好之后,蒋洁茹也觉得账目显得更加明朗了起来,哪个环节是如今最费时的工序,都可以一目了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