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周子轩看着屏幕里锃亮的镀锌板,点头道:“不错。让阿明把工艺参数记好,每周发回国内存档。对了,当地工人的培训进度怎么样?” 阿明接过话:“周总放心,已经有15个当地人能独立操作生产线了,我每天给他们开小灶,下个月再送5个去国内总部学智能控制系统。” 囡囡凑到镜头前:“阿明,你们种的中国蔬菜丰收了没?上次看照片馋死我了。” 阿明挠挠头,笑着转身指向车间外:“收了收了!茄子、黄瓜、西红柿都结了,我们中午就用它做了番茄炒蛋,味道跟国内的一样!” 挂了视频,周子轩翻着尼日利亚的成本报表,对周阳说:“当地的电价比预想的低,人工成本只有国内的三分之一,照这个势头,年底就能回本。” 周阳敲了敲报表上的“物流成本”一栏:“海运这块还是太高,让采购部找找当地的物流公司,最好是中资背景的,能省点运费。” 正说着,储能部的张工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红色封面的证书:“周董!周总!我们的储氢罐项目拿到国家示范项目资质了!补贴批了5200万,比预期还多200万!” 周子轩猛地站起来,接过证书翻了两页,递给周阳:“爸,成了!” 周阳看着证书上的公章,手指轻轻摩挲:“好小子,没白熬夜。张工,生产线什么时候能投产?” 张工兴奋道:“设备已经在安装了,下个月试生产,第一批先给中科院的氢能站送10台样品。对了,比亚迪刚才打电话,说他们的氢能汽车生产线想配套我们的储氢罐,问能不能定制20MPa的型号。” 囡囡眼睛一亮:“20MPa是我们的强项啊!王博士团队早就做过测试,材料强度够,就是阀门得重新设计。” 周子轩立刻道:“让王博士和比亚迪的工程师对接,一周内出方案。这个订单要是拿下,就能打通‘钢铁-储氢-汽车’的产业链,意义重大。” 下午,同济智能示范楼的钢结构吊装到了最后阶段。囡囡在现场盯着数据大屏,屏幕上的应力曲线平稳得像一条直线。 “教授,您看这组数据,”囡囡指着屏幕,“吊装到80米高度时,最大应力320兆帕,离屈服强度还有150兆帕的余量,稳得很。” 教授拿着望远镜看着吊在空中的钢柱,感慨道:“这要是在以前,我得请三个专家组盯着,现在有你们的智能传感器,我在办公室就能放心喝茶。对了,你们的自修复钢材什么时候能用到建筑上?我这楼想留一层做试验。” 囡囡笑道:“下个月就能送样品过来,到时候在楼板里埋点微胶囊,就算有小裂纹也能自己长好,您就等着省心吧。” 这时,中交建的项目负责人突然打来电话,声音急促:“囡囡经理,不好了!跨海大桥的钢索检测出几处磨损,你们的智能监测系统怎么没报警?” 囡囡心里一紧,立刻调出系统后台:“张总别急,我看看数据……哦,是监测点的电池没电了,昨晚系统发了低电量预警,可能你们没注意看。我们的技术员正在附近,半小时内到现场更换,顺便做全面检测。” 挂了电话,囡囡立刻给技术员小王打过去,语速飞快:“小王,带10组备用电池,去跨海大桥的3号索塔,中交建说钢索有磨损,赶紧去排查,我随后就到。” 等囡囡赶到现场时,小王已经换好了电池,正在用检测仪扫描钢索。“经理,磨损是有,但在安全范围内,是他们的巡检员太紧张了。”小王指着屏幕,“你看,智能系统记录的最大磨损量0.2毫米,规范允许0.5毫米呢。” 中交建的张总松了口气:“是我们疏忽了,没看预警信息。你们的系统确实靠谱,刚才总部打电话,说再追加2000吨智能钢材,用于引桥部分。” 囡囡松了口气,笑着说:“张总放心,追加的钢材下周就能交货。对了,我们新开发了钢索自润滑系统,能减少30%的磨损,要不要给你们的老桥也装一套?” 张总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我让技术部跟你们对接,先在引桥试试。” 回到厂里时,已是深夜。研发楼的灯还亮着,王博士团队正在调试20MPa储氢罐的阀门。“囡囡姐,你看这个新型密封圈,用的是氢基钢材粉末烧结的,密封性比橡胶的好10倍,还耐高温。”一个年轻工程师举着样品说。 囡囡拿起密封圈看了看:“硬度怎么样?别用几个月就磨坏了。” 王博士笑道:“做了磨损测试,相当于用10年的量,磨损量不到0.1毫米。比亚迪的人明天过来,正好让他们看看。” 第二天一早,比亚迪的技术团队就到了。在储能车间,当20MPa储氢罐顺利充氢、压力稳定在目标值时,对方的总工程师拍着周子轩的肩膀说:“周总,这技术太牛了!我们的氢能汽车续航能再提100公里!我现在就签合同,首批订500台!” 周子轩和他握手笑道:“合作愉快!我们不仅能提供储氢罐,还能帮你们建加氢站,用我们的智能钢材做加氢机框架,又轻又结实。” “那太好了!”总工程师眼睛更亮了,“我们正愁加氢站的建设成本高,一起干!” 消息传开,厂里的士气更高了。氢基钢材车间的工人主动申请加夜班,说要把储氢罐的配套钢材赶出来;智能传感器生产线的员工发明了快速校准法,效率提高了20%;连食堂的师傅都推出了“氢能套餐”,说要让大家吃好喝好,为氢能事业奋斗。 周阳看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对周子轩和囡囡说:“下个月的全球绿色工业大会,我们得露个脸。把氢基钢材、智能储氢罐、自修复技术都带上,让全世界看看中国钢铁的厉害。” 囡囡立刻道:“我来负责展台设计,用AR技术展示全产业链,让老外一扫码就能看到钢材从炼钢到变成储氢罐的全过程。” 周子轩补充:“让尼日利亚的赵工也录段视频,讲讲我们的海外工厂,体现国际化布局。” 大会召开那天,轧钢厂的展台前围满了人。当全息投影展示出自修复钢材的裂纹闭合过程时,人群里发出阵阵惊叹;当尼日利亚工厂的实时生产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不少外国客商当场就拉着张经理谈合作。 一个德国钢铁企业的CEO握着周阳的手说:“周董,你们的技术太让人震撼了!我们想引进你们的氢基还原技术,愿意支付专利费,还可以合资在欧洲建工厂。” 周阳笑着说:“合作可以,但技术得共同研发,我们要的是共赢,不是单方面输出。” 大会结束后,订单像潮水般涌来:德国的汽车厂订了1万吨氢基钢材,东南亚的跨海大桥项目要5000套智能监测系统,非洲的光伏电站想用上他们的储氢罐…… 周子轩在庆功宴上举起酒杯:“这只是开始!明年,我们要在欧洲建研发中心,在南美设加工厂,让‘中国智造’的钢铁遍布全球!” 囡囡跟着举杯:“还要把我们的蔬菜种到全世界的钢厂里,让绿色和钢铁一起生长!” 周阳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又望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厂区,眼角泛起笑意。他想起几十年前刚进钢厂时,老厂长说的那句话:“钢铁是冷的,但炼钢铁的人,心要热。” 如今,这团热焰不仅在国内燃烧,更要烧向世界。而那些关于钢铁的故事,关于奋斗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轧机的轰鸣里,在数据流的闪烁里,在每一个为梦想熬夜的灯光里,永远鲜活,永远滚烫。 第(3/3)页